離離暑云散,裊裊涼風起。
今日處暑
處暑在立秋之后,為秋季第二個節氣?!疤幨睢辈⒎瞧渥置嬉饬x“正處于暑天”,而是指暑氣至此而止。 處暑天氣的特點是中午熱、早晚涼、晝夜溫差大,伴隨著秋雨的來了,氣溫會逐漸降低。 在北方,這個節氣之后,暑濕逐漸被秋燥代替。而對于南方大部分地區,濕熱之氣勢頭依舊猛烈。 因此,處暑節氣養生,北方當注意養陰生津,南方則需注意溫陽祛濕。 處暑養生注意 01 早臥早起以斂陽 處暑時節盡量爭取每天多睡一個小時,并要早睡早起,這樣可以避免秋乏。 此時節大家需盡量避免熬夜,爭取晚上亥時至子時間入睡,即晚上9點到11點入睡,盡量避免11點后睡覺。 因為睡眠為陽氣收斂的過程,長時間熬夜則不利于陽氣收斂。 02 飲食應少辛多鮮 秋季燥邪當令,為避免邪氣傷人,處暑時節不宜食用辛辣燥熱之品,謹防耗氣傷陰,加重陰虛上火、秋燥煩渴的癥狀,引發咽喉腫痛、口腔潰瘍、痤瘡、便秘、痔瘡等不適。 辛辣燥熱之品如辣椒、花椒、桂皮、酒、火鍋、燒烤等。 此外,秋天肺氣宜收不宜散,除了忌食辛辣外,還應增加酸味果蔬的攝入。 如橘子、檸檬、獼猴桃、石榴、葡萄、柚子、酸棗、西紅柿等都是不錯的選擇。 再者,處暑之后沿海開漁了,新鮮水產大量上市,選擇豐富。 由于魚蝦、海鮮、鴨子等水產品普遍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,大家可適當多吃。 注意:一夏無病三分虛,處暑時進補應以清補、平補為主,除陽虛體質者外,不要過多食用溫熱的食物或藥物,以防進食過多溫熱的補品使肺的陰津被燥氣所傷。 03 住所防寒氣 大家都知道寒從腳下生、養生先養腳的道理,卻較少注意到肚臍也很容易受寒。 肚臍部位的表皮最薄,寒氣最容易穿透彌散。 初秋雖然不冷,但晝夜溫差開始變大,所以夜寢應關好門窗,腹部蓋薄被,注意胃部保暖,保護身體陽氣。 而對于白天的悶熱,只要室內溫度不高就不宜開空調,盡量開窗使空氣流動,讓秋風滌蕩暑期熱潮留在房內的濕濁之氣。 04 運動輕緩別過量 初秋后天氣轉涼,空調房宅了一個夏天,很多人忍不住跑出去運動。適量運動本是好事,可以促進血液循環、加快新陳代謝。 但如果過量運動,尤其是劇烈運動,是傷身的。春生夏長秋收冬藏,秋天本該收斂陽氣了,過量運動卻會消耗陽氣。 季節交替防病氣 處暑節氣,從臨床經驗看,很多人都會遇到以下幾種健康問題:比如上火、五心潮熱、口干口燥、咽喉腫痛、睡眠差、感冒等。 針對不同的情況,大家可在醫生指導下辨證調理。 01 上火 中醫認為,火有虛實之分:癥狀重、來勢猛的屬于實火;癥狀輕、時間長、病情反復的屬于虛火。 降虛火,主要靠滋陰降火的藥物;滅實火,則要選擇清泄降火的藥物。 02 氣陰兩虛 汗液是人體精氣化生,正常出汗可調節陰陽,但汗出過多,人體之氣隨汗外泄,容易導致氣陰兩虛,而出現心慌、四肢發冷等不適。 有以上癥狀的人群,可在醫生指導下口服中成藥治療。 03 咳嗽 中醫講“燥易傷肺”,因此,秋季容易因為天氣干燥發生咳嗽或干咳無痰、口舌干燥等癥。 肺津傷則見咽痛、目澀、鼻出血、干咳少痰、皮膚粗糙、大便干結等癥狀。 對于此類咳嗽,吃些新鮮的秋梨有一定緩解作用。 04 皮膚干癢 處暑過后,降水減少,濕度降低,皮膚容易干燥,在早上表現得尤為明顯。 對此,除了要注意及時飲水補充水分外,還應注意涂抹潤膚霜。 05 血壓起伏 秋天氣溫下降,會引起血管收縮,從而升高血壓。因此,本身有高血壓和心臟病的人群,在秋天要注意及時添衣保暖,明顯降溫天氣時,要避免早晚在戶外呆太久時間。 06 咽喉炎 秋季也是急慢性咽喉炎高發期,粉塵、煙霧等是引發咽喉炎的主要因素之一,天氣較干燥時,這些物質彌漫于空氣中,容易對咽喉部造成刺激,就會出現咽喉腫痛、咽干、聲音嘶啞等癥狀。 對于這個問題,大家可嘗試取適量蘆根、荸薺煮水代茶飲,有緩解不適的功效。 07 鼻炎 有些人每年秋天就開始犯鼻炎,噴嚏、鼻涕不斷,眼睛、鼻子過敏。原因跟咽喉炎類似,氣溫下降,天氣干燥,空氣中浮塵較多,就容易侵擾到鼻子。 為緩解不適,有鼻炎病史的人平時可多點揉迎香穴具有清熱散風,去燥潤肺,宣通鼻竅。 08 抑郁 秋天常給人一種凄涼悲傷的感覺,過于悲傷則易傷氣,使人意志消沉,免疫力低下。 在此給大家介紹一個秋菊清心茶:杭菊、麥冬、百合各5克,紅茶葉一小撮。熱水沖泡,10分鐘后代茶飲。 此茶具有清肝瀉火、滋陰潤燥、寧神養心的作用。
來源:中國中醫